11月7日,馬克思主義學院張蘇媛老師在范旭東紀念館開展了以“以實業書寫家國商道”為主題的現場實踐教學活動,帶領學生深刻感悟了老一輩企業家的愛國情懷、創新精神與社會擔當。

范旭東紀念館作為承載中國近代工業發展重要記憶的歷史地標,為本次教學提供了真實而厚重的歷史情境。教學活動旨在引導青年學子走出校園,在與歷史的“零距離”接觸中,深刻感悟以范旭東先生為代表的愛國企業家的崇高精神,理解“實業報國”的歷史邏輯與時代價值。
教學活動圍繞“愛國之根”“創新之魂”“擔當之德”三大篇章展開。教學現場,師生們循著歷史的足跡,引領同學們重溫了范旭東先生毅然歸國、開創偉業的壯闊歷程。從結束國人食“土鹽”歷史的“海王星”精鹽,到打破外國壟斷、勇奪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紅三角”純堿,再到世界領先的“侯氏堿法”,一樁樁創新偉業,生動詮釋了“科學救國”的堅定信念。而“我們在精神上以能服務社會為最大光榮”的“四大信條”,以及興辦醫院、學校等社會事業的實踐,更是為同學們描繪出一幅企業家心懷“國之大者”、構建企業與社會命運共同體的壯麗畫卷。
整場教學氣氛熱烈,同學們被范旭東及其“永久黃”團隊的故事深深吸引和打動。在互動研討環節,同學們踴躍發言,分享自己的學習體會,思想的火花不斷碰撞。來自經濟學專業的鄭雨同學說:“范旭東先生完全顛覆了我對‘企業家’的認知。他追求的不是利潤最大化,而是一種超越商業的社會價值。他提出的‘四大信條’和‘企業辦社會’的實踐,本質上是在探索企業與社會如何和諧共生、共同發展。這堂課讓我深刻理解到,一個偉大的企業,必然是向善的,它的終極目標是服務于人、服務于社會。”
經濟統計學專業的胡嘉格同學說:“當聽到‘永久黃’的職工住宅占當時塘沽城區住宅面積的37%時,我感到非常震撼。這不僅僅是一個比例,它背后是可量化的社會影響力。范旭東先生百年前的實踐,為我們今天用數據講好‘企業社會價值’的故事,提供了最有力的歷史佐證。”
英語專業的黃佳音同學分享道:“范旭東身上所體現的家國情懷與社會責任感,是能夠跨越文化、引發共鳴的普世價值。作為外語學習者,我們的使命就是用精準、生動的語言,將這樣富有深度和溫度的中國企業家故事講給世界聽,塑造可信、可愛、可敬的中國形象。”
此次思政課教學將課堂設在場館,是學校深化“大思政課”建設、推動思政課小課堂與社會大課堂緊密結合一次探索。范旭東及“永久黃”團體的奮斗史,是詮釋企業家精神最鮮活的教材,激勵學生將書本知識與社會現實相聯系,將個人前途與國家命運相結合,從而真正實現知信行統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