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教育系統(tǒng)共有 5 名師生分別入選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天津市道德模范和提名獎。為深入開展學習宣傳道德模范活動,促進師生道德建設,市委教育工委、市教委通過“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天津教育”政務微博、“津美校園”微信宣傳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現(xiàn)將“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3 期至 27 期)轉(zhuǎn)載如下,同時,請全校師生關注“天津教育”政務微博以及“津美校園”微信,學習道德模范的感人事跡和寶貴精神品格、崇高價值追求,在我校弘揚主旋律,傳播正能量中,努力為美麗天津建設做貢獻。
“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3 期
知行合一 宣講“三觀”
——記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第三屆天津市誠實守信道德模范王輔成
王輔成,中共黨員,天津師范大學退休干部。
從 1994 年開始,他堅持圍繞如何引導青少年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開展義務宣講。他把宣講“三觀”作為神圣的使命,傾盡一腔熱血。近 20 年來宣講近千場,聽眾超過 20 萬人,累計向社會捐助 20 余萬元。
近 20 年來,他自覺堅持用科學的理論武裝頭腦,在刻苦鉆研和深入解讀馬克思主義理論的道路上樂此不疲、無怨無悔,在堅守共產(chǎn)主義信仰的征途上矢志不渝、釋放余暉。他曾用 3 年時間通讀了《馬克思恩格斯選集》、《列寧選集》、《毛澤東選集》,深入系統(tǒng)地學習了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fā)展觀。平時,他還廣泛涉獵古今中外名篇名著、文史哲經(jīng)各類學科。“一篇古文一段騷,一組格言一套操,一首詩詞一支曲,一個故事記牢牢”,每天五、六個小時的誦讀、摘抄和溫習成為他多年來堅持的生活習慣。
他始終堅守著自己的人生信條:活到老、學到老、修養(yǎng)到老,不能僅滿足于生存、生活著,還要奮斗、奉獻著。也因為此,他的宣講旁征博引,說理透徹,宛如“心靈雞湯”般沁人心脾。天津大學 2009 級本科生高一歌在寫給王輔成老師的一封信中說,“聽過許多人的演講,可是沒有一次像這樣幾次欲哭,您的真心、赤子之心,您對人生的感悟和對年輕人的殷殷期盼,如醍醐灌頂,給我強烈的心靈沖擊和共鳴?!?/p>
他宣講有“約法三章”:站著講,脫稿講,不計報酬講。每每宣布完“約法三章”,臺下都會掌聲四起,久久不平。對待每一次講座,他都一絲不茍,誠信守時。 2011 年 7 月,王輔成腰疾復發(fā),老伴勸他請主辦方換個時間,而他硬是拄著拐杖,站著講了兩個多小時。宣講結(jié)束后,許多聽眾涌上講臺,圍著他熱烈鼓掌,有的遞上礦泉水,有的攙扶他坐下休息。一位曾是他部下的聽眾說:“王老師是個大好人,他有資格講,他講的道理我們信服,我們愛聽?!泵恳淮涡v,他都盡量不給約請方添麻煩,不許接送、不坐出租車、一律乘公交。
“把一切獻給黨”,這是 1982 年“中國保爾”吳運鐸給他的贈言,也是激勵他“內(nèi)誠于心、外信于人”的人生信條。 73 歲了,他依然過著儉樸而快樂的退休生活。淡泊名利的他一直居住的老房子只有 38 平米,家里用的是一張老式雙人床,一個小寫字臺,一臺 21 寸舊款電視機,可占滿兩面墻的書柜卻塞得滿滿當當?shù)?,寫字臺上也整齊地堆放著一摞摞的書。物質(zhì)生活的隨遇而安,“精神食糧”的執(zhí)著追求,無私扶助的慷慨解囊,是他生活的真實寫照。 20 年來,他把不得不收的講課費、勞模補貼、各種獎勵和自己每月的大部分零花錢,全部用于扶危濟困、助弱幫殘、希望工程、慈善事業(yè)。
“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4 期
帶著繼父上大學 一個在校大學生是這樣踐行孝道的
——記第四屆全國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第三屆天津市孝老愛親道德模范劉偉
劉偉,中共黨員,天津農(nóng)學院人文社科系學生。
和其他學生不一樣,他每天上完課就會趕緊去食堂買飯,然后打包帶走,騎車趕回在學校附近租住的小屋,因為他是帶著繼父來上大學的,這么做就是為了照顧高位截癱的繼父劉文志。
1993 年,只有 4 歲的劉偉跟著母親改嫁,從湖南老家來到天津?qū)氎鎱^(qū)八門城鎮(zhèn)八門城三村生活。到了新家后,繼父對劉偉猶如親生父親般悉心呵護,讓他找到了和同齡人一樣溫暖幸福的感覺。雖然家里并不富裕,但那是一個完整的家。可惜幸福太過短暫, 2004 年母親因為車禍不幸去世,劉偉那顆弱小的心靈受到了巨大的創(chuàng)傷。這個時候,是繼父為他撐起了臂膀,保護著他,雖然沒有了母親的照顧,但父愛帶給他成長的力量。
福無雙至,禍不單行。 2011 年的中秋節(jié),意外再次降臨這個家庭。繼父在給親戚家?guī)凸r,不慎從凳子上摔了下來,頸椎錯位導致四肢截癱,喪失了自理能力??粗c瘓在床的繼父,想到繼父病前對他的深情厚愛,他向校方申請休學一年,在家里精心照顧繼父。在繼父完全不能自理的半年多里,他時刻守候在身邊,身體上的勞累和生活上的困難并沒有讓他覺得苦,繼父所受的病痛、所受的折磨才是他心里最大的痛。面對重病在床的繼父,看著繼父殷切的眼神,他清楚的知道只有完成學業(yè)才能更好地照顧繼父。在繼父的鼓勵下他決定在困難中前進—去參加高職升本的考試。功夫不負有心人。劉偉終于考取了大學本科。叔叔和姑姑看到劉偉這樣上進,就想給家里請個保姆,以解他的后顧之憂。可是,他卻說:“我是兒子,應該對父親負起責任?!本瓦@樣,他毅然背起繼父踏上了求學之路。劉偉不僅要在生活上照顧繼父,更要在情感上讓繼父幸福,因為他知道,繼父生命中的一切就只有他了。
2012 年暑期開學,為了方便照顧繼父,他拿著從親戚那里借來的錢在學院的附近租了一間房子。他每天早早起床,然后給繼父穿衣服、擦臉、刮胡子、做早飯,把繼父抱到輪椅里以后,看著繼父吃完早飯,再把電視打開,這才出門去上課。下課后,他無暇與同學交流娛樂,要做的就是匆匆趕到家里,為繼父清理衛(wèi)生、做飯。節(jié)假日里,在別人休閑、旅游、逛街的時候,他還要外出打工,他曾做過飯店服務員、賣過保險、打過地攤、發(fā)過廣告,想方設法掙點錢貼補家用。
他就是這樣悉心地照顧著他的繼父。
“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5 期
她是一位始終把“育人”放在首位的教育工作者
——記第三屆天津市敬業(yè)奉獻道德模范袁濱渤
袁濱渤,中共黨員,北師大天津附中黨總支書記。
育人。開學第一天,她就公開了自己的住宅電話號碼,這部電話成了她與學生、家長溝通的橋梁。寒暑假,她把學生分成撥兒,請到家里品嘗飯菜,聽他們講講學習、生活情況。高考前夕,她總是犧牲休息時間,帶著營養(yǎng)品走訪家庭困難的學生。學生與家長發(fā)生矛盾離家出走,她抱著小女兒在黑夜中尋找,直至凌晨。多年來,她拿出了共計 4 萬元設立了班級獎勵濟困基金,為學生買書、解困。她告訴她的每一個學生:有困難找袁老師。她用自己無私的愛去寬容、去澆灌著每一個孩子。
她說:“當學生對你說悄悄話的時候,你的教育就成功了?!彼龅牡谝槐緦V陀?60 萬字,而讓人驚訝和震撼的,則是這 60 萬字全部摘自她 20 余年和學生筆談積累下的 200 多萬字。她創(chuàng)造了筆談的辦法:學生每人每周寫一篇小文,將一周中最想告訴老師、最想讓老師幫助的事情寫下來,而她每篇都回復,通過這種方式和學生們談理想、論人生、解困惑。在她的書包里總是滿滿裝著一大摞筆談本。幾年下來,背壞了 6 個大書包。一個班 50 多篇文章,她要在五六天全部看完、回復完,再發(fā)回學生手中。每篇回復少則 200 字,多則千余字,一周下來平均要寫 2 萬多字。
教書。她研究課堂教學改革,精心設計了課前 5 分鐘的“名言佳句”點評、“真情放送”、故事囊、沙龍札記、“分享會”等學生喜聞樂見的教學方式。對于學生最怵頭的背課文,她采取“從閱讀入手,化整為零,零存整取”的對策;對于長篇文章,采取“長文短教”的方法,不求面面俱到,只求重點突出;對于作文訓練,她從不給學生布置命題作文,而是引導他們寫自己的青春歷程、寫高中生活、寫真實的體驗和真心話。為了給畢業(yè)班學生減負,她從十年高考近百道復習題中篩選出題目給學生做練習,保證了學習效率和質(zhì)量,畢業(yè)班高考語文平均分達 112.5 分。
來到領導崗位后,她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帶出一批教學能力強、愛護學生、理解學生的教師,讓教育的精神薪火相傳下去。為了提升青年教師授課水平,她組織成立了名師工作室和青年教師讀書會。而作為有著 69 個教學班、 269 名老師和近 3000 名學生的領導者,每天早晨,她依舊都會在 7 點鐘準時到校,用一個多小時走遍學校的角角落落,提醒學生在樓道里別跑、后勤給水箱加水……,調(diào)任領導崗位已近 2 年,她當班主任時養(yǎng)成的這個習慣卻一直沒變。至今,她仍然堅持每年為高三畢業(yè)班做沖刺講座。同時,她作為天津市“師德講師團”的成員,還先后為 40 多所學校和幼兒園做師德事跡報告。
“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6 期
幸福的義務支教支醫(yī)人
——記第三屆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史學軍
史學軍,天津醫(yī)科大學眼科醫(yī)院青光眼科病房責任護理組組長。
2005 年,一次旅游中她偶然走進了甘南朗木鎮(zhèn)賽赤希望小學,滿目所見僅是六間教室,沒有電燈、沒有取暖設備。面對求知若渴的學生、漢語蹩腳的教師,她內(nèi)心受到了強烈震撼,也是從那時起,她開始了從不間斷的支教支醫(yī)之行。
她每年利用休息時間自費赴賽赤希望小學支教,并用自己省吃儉用的錢捐助圖書、文具,為當?shù)貙W生義務教授漢語。 2008 年汶川大地震后,她更是日夜擔憂甘南地區(qū)危舊學校的學生們。她省吃儉用,為的是幫助學校翻修教室。面對同事們的疼惜,她總是樂觀地說:只要能省下十塊錢,就夠一個孩子一個月的生活費。她的無私奉獻,感染和帶動了眼科醫(yī)院的醫(yī)務人員也紛紛獻出自己的愛心。也是在她的倡議之下,醫(yī)院成立了“天使愛心”基金。由此,不僅解決了孩子們每年冬季御寒衣物問題,還順利地幫助了 10 名失學兒童重返校園。
她還是藏民的“義務護士”。她背著血壓計爬山包、進牧區(qū),為當?shù)夭孛褡龊唵蔚捏w檢;她刻苦學習藏語,為相對落后地區(qū)的牧民傳授保健知識,還免費送醫(yī)送藥。 2006 年,她為郎木鎮(zhèn)建立了免費藥站,同時義務為全鎮(zhèn)居民上門進行查體服務 17 次。同年 11 月,她輾轉(zhuǎn) 36 個小時,將兩個患有眼疾的貧困藏族學生帶到天津。她的這些愛心行動及時得到了學校和醫(yī)院的大力支持,免費為藏族學生進行了手術。在她的日夜精心護理下,兩個孩子術后恢復得非常好。孩子們出院時,用樸素的藏漢雙語寫下了一封感人至深的信:這次的經(jīng)歷使我們終生難忘,可以讓我們微笑著面對未來,對我們來說,史學軍就是我們的漢族媽媽!
從 2009 年,她開始每年定期進到藏區(qū)為手術后患者復查并發(fā)放藥品,提供就診指導。八年間,她 20 次自費赴甘南賽赤希望小學支教,先后協(xié)助 22 名藏民來津治療眼疾,重獲光明,恢復勞動能力,其中,大多是貧困家里的頂梁柱或者孩子,醫(yī)院也為他們減免住院費用,給整個藏民家庭解決了大問題。
奉獻愛心,她是個忙碌的人:她是天津市無償獻血長期志愿者,無償獻血 13 次,獻血量超過 2000 毫升;她是造血干細胞采血入庫志愿者;她同樣也是角膜捐獻和遺體捐獻志愿者……
面對生活,她也是個承受很多壓力的人:她是室上速心臟病患者,曾經(jīng)因為勞累過度暈倒在工作崗位上,搶救近兩個小時才得以保住性命;她年僅十歲的兒子是抽動型穢語綜合癥患兒,每個月要進行四次康復訓練。
然而,她卻說自己是個幸福的人:在天津和甘南有兩個家,有無數(shù)的朋友。
“雷鋒精神進校園”簡報第 27 期
傳遞愛心 他以這種方式抒寫青春
——記第三屆天津市道德模范提名獎獲得者張曉暉
張曉暉,中共黨員,天津外國語大學 2011 級碩士研究生。
2006 年 11 月 29 日 ,他得知,有位同學因為沒錢吃飯一直躺在宿舍用睡眠來抵抗饑餓,恰在此時,一篇某位明星因貧困生不知感恩為由中止資助的報道,深深觸動了他。出生農(nóng)村、了解農(nóng)村生活的他十分清楚貧困帶來的疼痛,也更加理解受助的貧困生并非不知感恩,只不過由于羞怯和自卑,不知如何表達。于是,在 12 月 6 日 凌晨 2 點,他滿懷激情地在博客上寫下題為《很激動、失眠了,大家一起幫助那些甚至用睡眠來抵抗饑餓的孩子》的博文,說“我們最感恩的是母親,最愛我們的也是母親,我想以母親的名義來請求大家一起不求任何回報地幫助那些比我們貧困、比我們還要無助的孩子們!”于是,“母親助學金”活動正式啟動了。
從在博客上發(fā)起“母親助學金”活動至今,他共發(fā)表 281 篇博文,點擊率達 24 萬余次,得到 600 余名熱心人及兩個企業(yè)的資助,募集善款 42 萬余元,筆記本電腦 5 臺,圖書 4000 余冊、文具 5000 余套、衣物 4000 余件,他將自己做兼職掙來的近 10 萬元全部捐給“母親助學金”。
他用博客網(wǎng)聚“微力量”,用行動傳遞“正能量”,用 80 后小伙兒的真情詮釋當代雷鋒精神的內(nèi)涵。因心中有愛,他克服山路崎嶇、水土不服的困難,翻遍山頭家訪受資助的學生;因尊重善良,他在博客上清晰地記錄下每一筆捐助的來龍去脈,而每次去山區(qū)的路費都是他自己承擔,從未用過助學金里的一分錢;因執(zhí)著堅持,他激勵著受益于“母親助學金”的學生通過自己的方式回報社會。其中,一位罹患癌癥的研究生,病逝之前堅持將手術剩余的 4000 元錢全部回捐“母親助學金”。作為“鋒”尚達人,他創(chuàng)建“天外雷鋒志愿服務團”,為老人院的爺爺奶奶送去歡笑,為薊縣小學的貧困生送去文具和書籍,為大港區(qū)獨自照顧三位腦癱家人十余年的“堅強母親”送去慰問金。在他的鼓勵下,患先天性重癥肌無力的學妹也加入“雷鋒團”,通過義賣自制的工藝品支持公益事業(yè)。
至今,“母親助學金”已將關愛從城市傳到山區(qū),從大學生傳到小學生,傳到了眾多貧困學子的心間,給他們帶去了希望和夢想,更給他們帶去了關懷和溫暖。七年來,他 16 次赴山區(qū)支教,幫助貧困大學生 210 人次、中學生 195 人次、小學生 600 人次,并幫助 8 位大學生、 90 位高中生、約 200 位小學生找到“一對一”資助人,為 600 名小學生捐贈書包等文具各一套,與 10 所學校建立了長期資助合作關系,幫助兩所山區(qū)小學建立了陽光活動中心。
“母親助學金”活動仍在繼續(x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