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天津教育報》報道我校機械工程學院開展航天思政課。
報道原文如下:
天津商業大學航天思政課觸動學生心靈
“老師,我們能為國家做點什么”
本報訊(記者彭未風 通訊員張文輝)“洪老師,我們能利用所學為國家做點什么?”“洪老師,我們應該如何把科學家精神融入到今后的學習中?”日前,在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成功升空的背景下,天津商業大學在圖書館弘毅廳開展了一堂別開生面的航天思政課。機械工程學院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班學生在聆聽了“大國工匠進課堂”主題講座后,紛紛向主講人航天部新長征突擊手標兵、航天科技進步一等獎獲得者洪國同教授提問。
“空間紅外探測器工作溫度要求達到80K 以下,這離不開制冷機的作用。制冷工程具有豐富的國防屬性,是國防科技重要的組成部分。”中國科學院理化技術研究所研究員、中國科學院大學崗位教授、博士生導師洪國同長期從事空間低溫制冷技術研究。課堂上,他結合豐富的科研經驗,為學生講解制冷技術在國防領域的關鍵作用及相關研究成果如何在國防領域廣泛應用。洪教授還分享了自己在西部地區多年的工作經歷,用實際行動生動詮釋了“大國工匠”的國防精神內涵。他深情寄語學生們:“作為新時代的青年大學生,要堅定理想信念,努力學習專業知識,將個人職業發展、人生價值實現與國家需要和社會進步相結合,樹立為國家科技進步和國防建設發展作貢獻的遠大理想。”
在互動環節,學生們踴躍提問,分享自己的課堂感悟。能源與動力工程專業卓越工程師2301 班學生杜炫德表示:“洪教授的授課深深打動了我,我希望自己能像他一樣,努力成長為既有專業技能又有家國情懷的復合型人才,為祖國的航天事業貢獻力量。”
談及舉辦這次活動的初衷,學院黨委書記張瑩表示:“為國家培養的卓越工程師,一定要有家國情懷。通過邀請領軍專家學者進校園講授‘大師課’,學生們不僅學習到了前沿技術,更深刻理解了國家需求與所學專業的關系,進一步激發了愛國情、報國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