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光明日報以“此身愿為星火”為題報道我校西部計劃志愿者徐熙先進事跡。
報道原文如下:
光明日報客戶端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藝釗 通訊員沈潔2025-04-21 23:10
“如今實現理想的機會就在眼前,我必須考慮這會不會是我此生僅有的機會。”當同齡人選擇按部就班升學時,已經被天津商業大學馬克思主義學院擬錄取的學生徐熙在畢業季做出了特殊的人生選擇——按下研究生生涯“暫停鍵”,響應“到西部去”的號召,跨越三千公里奔赴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第十一師,在祖國西陲書寫新時代青年的青春答卷。
2024年11月,基于津兵兩地既有的深厚情誼,徐熙化身云端“筑夢人”,創造性地開展了十一師團委與天津商業大學團委的共建活動,開創“共上思政課”平臺,邀請來自天津商業大學的優秀學生為二百余名高中生們開設線上思政課。他還發起“大手拉小手”書信活動,促成兩地學子互贈百余封手寫信,用青春守護青春,用成長陪伴成長。
“見字如面,您好!我是高一的學生,我對未來十分迷茫,望得到您的回信”!“學姐想告訴你的是,不論處在人生的哪一個階段,迷茫總是人生的常態。比如此時高一的你、此刻大二的我。所以不必過于擔心,要相信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如若迷茫,只需計劃,過好每一天、每一周、每一月就好。”兩校師生互換文創禮物——“天商熊”與“仁仁雅雅”在書信往來中相識,海河青年的創新思維與兵團少年的戍邊情懷在字里行間交融。
2025年3月,徐熙正在作為志愿者教師代表為同學們講授團課,他從楊柳青年畫的百年傳承,到絲綢之路的西域特色,他用“哏都”青年特有的詼諧語言,為邊疆學子鋪展中華文化的瑰麗畫卷。
263個支教日夜,徐熙的日程表寫滿注腳:白天他是小學7個班的教師,晚上是高中晚自習輔導員,周末又組織學生開展研學與志愿服務活動。當被問及為何選擇休學支教,他表示:“此生譬如朝露,此身愿為星火,我愿意用實際行動證明自己的志愿初心。”
從九河下梢到絲路明珠,徐熙用兩百多個日夜完成了從大學生到教育創新者的蛻變。或許當天津商業大學的開學鐘聲再次響起,這個把論文寫在西部熱土的青年留下的星星之光依然能照亮更多邊疆學子的前行之路——這大概就是新時代中國青年對“強國有我”最生動的注解。
(光明日報全媒體記者王藝釗 通訊員沈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