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6日,《天津教育報》報道我校服務教育強國建設打造特色育人模式。學校著力構建意識、知識、能力、體驗“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推動構建以“專創融合”為基礎、“思創融合”為特色的育人模式。積極推動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現已初步建立“全要素、開放式、便利化、共享型”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商樣本”。同期,學習強國、《天津教育報》頭條號也進行了轉載報道。
報道原文如下:
過去五年,天津商業大學依托國家級創新創業實踐基地等一系列平臺開展創新創業教育,在鄉野田間、生產一線,大批的天商學子發揮專業所長,利用所學“組團”服務經濟社會發展,創新創業實踐接續傳承,碩果累累。
學校著力構建意識、知識、能力、體驗“四位一體”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推動構建以“專創融合”為基礎、“思創融合”為特色的育人模式。積極推動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建設,現已初步建立“全要素、開放式、便利化、共享型”的創新創業服務生態,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天商樣本”。
學校注重第一課堂和第二課堂互動融合,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和創新意識。圖為食品科學與工程專業學生在食品與藥品國家級實驗教學示范中心開展發酵實驗。
營造濃厚氛圍,培養創新創業意識
學校依商而建,因商而興,在人才培養過程中深深鐫刻下“商”的烙印。創新創業始終是人才培養的鮮明底色,商工融合、復合培養,構建新商科創新創業人才培養新模式,依托獲批的6項教育部新工科、新文科研究項目以及150余項產教融合協同育人項目,使商科教育新思維、新理論、新技術、新素養充分融入創新創業人才培養全過程。圍繞國家重大戰略和天津市重點發展需求,整合全校學科優勢和研究資源,打造商科特色鮮明、多學科交叉實踐育人環境,助推跨學科、跨專業人才培養,為學生創新創業意識培養打下堅實基礎。
激發創新創業活力,營造校園文化氛圍。加強對微渡創業聯盟、公益創新創業協會等10余個學生創新創業社團教育和引導,強化組織保障。加強合作交流,加強宣傳,加強載體建設,開展創新創業大講堂、知名企業進校園等豐富多彩的創新創業活動200余次,萬余人次學生參加,涵育了學生的創新創業意識和企業家精神。
完善培養體系,普及創新創業知識
近五年,圍繞創新創業教育,學校獲批市級、校級教改項目70余項,18支團隊被評為天津市教學團隊,20名教師入選教育部及天津市優秀創新創業導師人才庫。強化教育教學資源支持培養模式改革,實施“產學研踐行計劃”,培養“雙師雙能型”導師隊伍,發揮學科專業在創新創業人才培養中的主體作用,借助網絡教育平臺,實現課程、競賽、項目等創新創業線上資源的開放共享。完善以培養效果為導向的質量標準,構建機制,保障創新創業人才培養目標的達成度。
學科之間深度融合,以商工結合為核心,組建30余個特色學科群或創新研究中心,建設4門慕課,使學生100%接受創業普及教育。專業雙創交叉融合,開設一批具有新商科特色的全校必修或選修課程,將新商科理論與創新創業知識融入專業人才培養方案;第一二課堂互動融合,基于20余個實驗教學中心、30余個學生社團,培養學生的實踐能力,持續增強學生的創新創業知識,實現第一、第二課堂協同育人;校企雙向協同融合,依托國家級眾創空間,培育創業團隊,孵化創業項目,引入企業、產業項目,讓學生沉浸式體驗商業實戰,培養職業素養。
加強實踐鍛煉,提高創新創業能力
學校重視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培養,加強對各項重要賽事中涌現出的優秀創新創業項目的后續跟蹤支持,推動政府、企業與大學生創新創業團隊合作對接,推動一批優質項目孵化落地。匯聚優勢資源實施“優創計劃”和“助跑計劃”,進行創新創業項目的挖掘和一對一打磨,學校獲得高水平學科競賽國家級獎項161項,省部級獎項1497項,其中榮獲中國國際大學生創新大賽“紅色筑夢之旅”活動全國先進集體獎,并斬獲國賽1金3銀18銅。
學校人才培育效果顯著,孵化了鮮控科技等50余個具有可持續經營能力的創業團隊,產值突破10億元;培養了數以千計的創業先鋒,黃俊科扎根西部大地用黑枸杞帶動鄉親致富,李富民用電商之槳劃動脫貧攻堅之船,王美鈞用科技創新解決果蔬農產品保鮮問題,一批又一批的天商學子正在用濃濃的家國情懷踐行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輝事業。
主動對接社會需求,搭建多個服務天津經濟發展的能力提升平臺。承辦“天開杯”創聚津門全國大學生智能科技創新創業挑戰賽,培養學生解決產業發展問題的能力。舉辦天津市鄉村振興創新創意創業大賽,引導大學生將創新創業項目與地方經濟發展需求結合,提升學生解決經濟社會現實問題的能力。
對接多元資源,強化創新創業體驗
從“教學與科研整合”“學習與實踐結合”“研究與創新融合”三個維度,協同構建開放共享的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平臺,對“大創計劃”實踐平臺與學科競賽活動平臺進行規劃整合,將學科競賽、專業課程、科技創新、社會實踐、志愿活動、社會調查等與創新創業實踐融會貫通,夯實實踐基礎。
依托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天商微渡”為創業團隊提供“一攬子”創新創業服務。拓展實踐渠道,與288家企事業單位建立合作關系;與英特爾公司、美的集團等10家國內外知名公司共建創新實驗室;與天津哪吒·設計小鎮產業園、靈犀匯等6家企業簽訂戰略合作協議,全面支持學生創新創業實踐。
探索“雙創+X”多元發展模式,賦予創新創業更多社會和經濟價值。搭建大學生創新成果和人才集聚的平臺,營造“城校共生”的創新創業生態。依托商務部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全國共11家,天津商業大學是其中理論研究方向的中心),立足商科特色,學校與100余家老字號建立合作握手通道,成立30個產學研基地,簽訂橫向課題20余項,助力擦亮“金字招牌”。舉辦資源對接會及成果展示活動,促進產學研深度融合發展。
典型案例
“天商微渡”引領學生“建功立業”

2024年12月,微渡眾創空間孵化的“伍創電商”公司董事長李富民接受天津廣播《觀點訪問》節目采訪。李富民大一大二時參加了學校組織的創業實踐活動,大三創辦校園團購網站,從此走上創業之路,并因成立公司時5位合伙人均為天商畢業生而為企業命名“伍創”。
“天商微渡”為首批國家級創新創業教育實踐基地、天津市高校眾創空間“鄉村振興類”協同培育中心、天津市首批紅色研學基地,連續八年被授予天津市A級(優秀)高校眾創空間。“天商微渡”眾創空間2個孵化項目獲批市級拔尖項目,7個項目獲得融資,6個項目估值超過1000萬元,2個項目被認定為國家級高新技術企業、天津市雛鷹企業,9個企業成為天津OTC高校板掛牌上市企業,獲得有效知識產權百余項。
思創融合,開展“思創同行”實踐。包括四大特色主題板塊:在“黨建引領”板塊,將中共黨史按照創業邏輯進行梳理,引導學生在傳承紅色基因中感受“創業”的真諦;在“賦能老字號”板塊,傳承和弘揚老字號企業的商業智慧和文化底蘊,汲取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量;在“鄉村振興”板塊,深入挖掘具有高成長價值的優秀鄉村振興類項目,積極創造條件,推動項目落地,助力當地發展;在“創業榜樣”板塊,強化優秀校友的典型示范作用,鼓勵在校生積極進行創新創業探索。
對接需求,強化“保姆式”機制。結合學校學科專業特色優勢,深入實施創新創業訓練計劃,開展創新創業體驗周、文化展等搭建匯聚創新思維、磨礪創業能力的交流平臺。推行“1V1導師坐診”制,為每個入駐團隊配備“商務秘書”,積極融合校內外資源,全面提高項目孵化質量。
為老字號守正創新賦能

2024年6月15日,在學校承辦的商務部首屆老字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上,啟動天津商業大學老字號協同創新聯盟,充分發揮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平臺作用,秉承開放、專業、共享的建設理念,推動政、產、教、研融合創新與協同創新,更好服務于老字號企業守正創新和高質量發展。
2023年,學校獲批商務部首批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成為推進“三新”“三量”工作,助力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生動體現。學校充分發揮學科優勢、集聚學校資源、匯聚社會力量,開展理論研究和資政建言,已初步形成走進老字號、喜愛老字號、研究老字號、賦能老字號的良好氛圍,得到了政府部門和老字號企業的廣泛認同,形成了一定的社會影響力。
為政府“獻智”。受商務部委托編寫老字號系列叢書《匠心百年傳》,已完成初稿;形成并提交《傳承和創新雙輪驅動老字號高質量發展》報告等成果。完成《關于首屆老字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情況報告》,并向社會發布。承辦商務部首批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建設交流會、首屆老字號高質量發展研討會,不斷擴大老字號文化影響力。
為企業“賦能”。校黨政主要領導帶隊走訪、對接中華老字號企業,簽署多項戰略合作協議;牽頭成立老字號協同創新聯盟,全方位賦能老字號企業發展;與百余家老字號企業建立全面合作握手通道,成立多個產學研基地;選派專家學者擔任天津長蘆海晶集團有限公司、天津桂發祥十八街麻花食品股份有限公司等多家老字號企業外部董事。
為社會“化人”。積極營造育人氛圍,舉辦“老字號傳承人大講堂”報告會、大學生“三下鄉”老字號專項實踐展覽,設置“擦亮金字招牌 講好品牌故事”主題展區,近萬名師生參與。
數見成就

校長說
天津商業大學黨委副書記、校長陳冠益:
大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是加強教育強國建設、深化高校教育綜合改革、提高人才培養質量的重要舉措。天津商業大學“依商而建,因商而興”,以商科為特色,堅持培養具有高度社會責任感、深厚商學素養的復合型應用型創新創業人才。以學科建設為龍頭,持續發揮冷鏈物流、現代服務業、冷鏈能源系統等特色學科群的優勢,以高水平學科建設引領學校內涵發展,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以教學為根本,建立“意識、知識、能力、體驗”四位一體的創新創業教育體系,推動創新創業教育與思政教育、專業教育與實踐教育融通。以人才培養為目標,學校以商務部老字號協同創新中心及一批省部級平臺為重點依托,聚焦國家和社會需求,推動產教融合,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切實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