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她待人熱情又風趣幽默,總能很親切的拉近與他人的距離;30年的教齡,她用精心和細心堅持著教書育人的初心;31年黨齡,她用愛心和熱心展示著一名共產黨員奉獻的忠心。她,就是我校2016年度師德標兵,法學院張春普教授。
用責任心引領學生遨游知識的海洋
作為任課教師,張春普嚴格要求自我,創新教學模式,以高度的責任心和滿腔的熱情對待工作。課下,她刻苦鉆研教材,緊盯學科前沿,翻閱大量資料。課前,她提前二十分鐘進入教室,與早到的學生探討最近的熱點法律新聞。課上,她引入實際生活中的案例,增添理論教學的趣味性。她創新過程性考核口試模式,對學生進行隨機分組,推舉小組代表發言,其余學生進行補充。這種方式既考查了學生的個人專業知識和團隊協作能力,也培養了學生的溝通和組織能力。她創設“讀書筆記二次批閱制”,她先“粗看”和“細看”本科生讀書筆記,再由其所帶研究生進行批注,最后她再對本科生讀書筆記和研究批注分別修改。這種批閱方式鍛煉了研究生的思考和理解能力,更是教會了他們領悟認真和責任的深刻內涵。她的一位研究生說:“張老師是一個特別認真負責的人,她規定研究生的每一篇論文必須修改十遍,每次都會在論文上給我們進行修改和批注,包括錯別字和錯誤使用的標點會標注出來。”
張春普的教學任務很重。因為年紀的關系,有時也會覺得疲憊,但是她說:“我就是一個很較真,不服輸的人,只要是上課,我就覺得充滿了力量和激情”。在一次教師跳繩比賽中,她不慎崴傷了腳。其他教師勸她先休養腳傷,但是她堅定的拒絕了,她覺得“教學是一個很嚴肅認真的事情,想到學生渴望知識的眼神,只要自己站在了講臺上,就感覺不到疼痛了”。張春普一直強調“良心”兩個字,她始終秉承“先做人再做事”觀點,這也是她希望能教給學生的最重要的知識。
用愛心架起通往心靈的橋梁
作為班主任,張春普在班級管理中尊重學生、講究方法。她用真心對待學生,用愛心服務學生,用耐心做好“防差轉差”工作,贏得了學生的喜愛與信賴。為了更好地與家長和學生進行交流,她建立了班級QQ群和微信群,及時發現問題并解決問題。她提倡個性化交流,對于不同的學生采取有針對性的教育方式。她笑著說:“有時候,為了使那些不那么乖巧的學生做出改變,總要和他們‘斗智斗勇’。”對于和學生相處的經驗,她認為老師首先要了解學生,學生是有思想、有感情、有個性的人,要采取有效的方法教育有個性的學生。其次,要成為學生的知心朋友。她說:“要尊重學生的隱私和權利,也要做好學生的傾聽者,學生會有與父母間的矛盾、同學間的不合、學習上的難題,他們都喜歡來找我征求解決問題的方法。”她認為學生要有自己的思想,希望自己的學生今后面對困難時會比其他人更加理智和堅強。
張春普一直認為教師道德素質比教師文化素質更為重要,因此她非常重視教師職業道德,追求人格完美,堅持用個人魅力樹立優秀的教師形象。她一直認為做什么事都要不留遺憾,要問心無愧,“因為無法彌補所以一定要做到最好”。
用熱心溫暖每個需要幫助的人
作為教研室主任,張春普主動且熱心地幫助年輕教師,充分發揮著“傳幫帶”的作用。她不僅樂于幫助自己所帶的老師,對所有年輕教師都一視同仁。她認為“金杯銀杯不如師生的口碑,金獎銀獎不如師生的褒獎”,要“用心做人,用愛做事”,不應“授人以魚”而應“授人以漁”。在繁忙的教學工作中,她擠出時間積極參加民商法課程教學團隊的申報工作,在民商法市級重點學科、法碩一級學科以及法律碩士授權點建設中都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張春普作為一名老黨員,具有堅定的政治信仰,勇于奉獻,遵守職業操守。憑借多年的堅持和努力,先后獲得學校“師德先進個人” 、“心目中的好老師提名獎”、“優秀班主任”、 “教學質量獎”等榮譽稱號,2015年帶領教研室教師榮獲“天津市教工先鋒”稱號。她以扎實的工作作風和出色的工作業績贏得了師生的廣泛贊譽和家長的好評。從事教師職業以來,她把上好課視為義不容辭的責任和義務,也是贏得學生認可和尊重的首要條件。她的學生表示,從她這里不僅學到了課堂上的文化知識,更學會了做人的道理,她既是良師又是益友。(校報記者 張雨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