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精品影视合集在线播放入口在线观看平台 ,人妻无码福利_DVD最新电影在线观看

天商故事
首頁 > 天商故事 > 正文
【天商好老師】專注為教育 科研結碩果——記我校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張彥青教授
2018-06-26

與她初次見面,剛剛上完實驗課的她眉眼間略顯疲憊,卻仍舊散發著神采。她從事農產品加工及貯藏工程方面的研究,以我國特色資源酸棗、天津市常用食用菌為研究對象,利用自身專業優勢,促進產學研有機結合。她先后榮獲天津商業大學優秀教師、優秀共產黨員、天津市優秀科技特派員等榮譽稱號,曾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她,就是我校天津市“131”創新型人才培養工程第一層次人才——張彥青教授。

潛心研究,助力產學研合作

出于對酸棗的濃厚興趣,早在2007年,她便開始了與酸棗作伴的日子。她通過深入研究,發現燕山、環太行山區、天津薊州和北京部分地區的酸棗生長多且品質優異,是優質的區域性道地藥材,利用好這一優勢可以為京津冀經濟發展提供新的增長點。然而漫長的研究之旅卻不是一帆風順,張彥青最初主要做酸棗仁以及酸棗果肉方面的研究,可是經過一段時間的單一研究,她感覺自己的思路被限制住,無法再進行下去,甚至陷入了自我懷疑與困惑中。為了破除僵局打開局面,她積極和業內科研人員進行交流,和企業研發人員進行探討。這種交流探討最終讓她開拓了思路,重拾了信心。“我們要綜合利用酸棗資源,做到全方位、多角度的開發。酸棗葉可以做成酸棗葉健身茶,果肉做成各類酸棗汁,比如發酵飲料和酸棗固體飲料,酸棗仁中提煉出的有效成分比如脂肪油、多糖、皂苷等可以入藥。”思路打開后,她越做越有興趣,越做越感覺酸棗是一個寶庫。她說,“希望能把酸棗做成自己一生的事業,能夠持之以恒的研究開發,真正做到物盡其用,將其打造成京津冀地區的產業亮點。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對京津冀特色藥食同源的物質進行開發。”除了對酸棗本身的研究,她還想到了與企業合作,打造酸棗的產業聯盟,實現產業化的無縫對接,由此服務區域經濟,帶動京津冀周邊地區的酸棗產業發展。

不僅是酸棗,張彥青還以天津市常用食用菌為研究對象,開展系列研究。她申報的天津市常用食用菌精深加工及綜合利用研究與開發、食用菌凍干產品規模化生產技術開發、食用菌產業升級關鍵技術集成與應用等課題并成功結項;依托研究申請了“一種制備高純度姬松茸多糖的方法”、“一種褐蘑菇多糖的制備方法”兩個發明專利;采用先進的冷凍干燥技術,對食用菌進行精深加工,開發冷凍干燥新產品,解決食用菌鮮品貨架期短的難題,優化食用菌市場產品結構,對食用菌行業技術進步和食用菌凍干新興產業培育起到推動作用。

甘于奉獻,科研突破有成績

“在大家的印象中,大學老師是非常輕松的職業,有節假日和寒暑假,但是我從未休息過一個完整的寒暑假”,張彥青說。從2002年來到學校至今,包含2016年赴美出差,她從未離開過學校超過二十天,她把絕大多數時間留給了實驗室、奉獻給了學校,她幾乎每天都在實驗室,即便是周末和寒暑假也不例外。有一次為了完成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直到除夕那天,她依然在實驗室挑燈夜戰。年復一年,她卻從未感到厭倦。她說,“三十年也過了一大半,三十年如一日對于我已經并不遙遠。”在工作中堅持做一件事很難,但她還是腳踏實地去做。“習近平總書記說過‘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我們要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的走過來,沒有努力,何來契機?”多年如一日的付出讓她享譽社會,她受邀成為現代藥物與臨床的審稿專家、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的同行評議專家、天津市中醫藥學會養生保健專業委員會委員。

對工作傾注大量心血的張彥青,犧牲了陪伴家庭和孩子的時間,她將更多的精力投入到工作中。一次次咬牙度過難關的堅持讓她收獲頗豐,在藥食同源活性物質評價及質量評價領域,她已發表文章80余篇,其中30余篇為SCI 收錄。獲得中國商業聯合會科技進步一等獎一項,獲得發明專利2項,完成天津市成果鑒定一項。她和天津凱方食品有限公司合作進行酸棗果肉的開發,作為科技特派員給他們提供咨詢和幫助,應用生物技術進行酸棗果汁加工,提升了天津薊州區酸棗汁加工水平,對培育薊州區酸棗產業,促進區域經濟發展起到了積極推動作用。

平凡偉大,桃李樹下育英才

在三尺講臺的16年,源于張彥青對教學的熱愛與堅持,更是她教師生涯的真實寫照。她是生物技術與食品科學學院的教授,課堂上,將課程前沿知識融入教學中,將自己的一些科研體會和實際應用的例子傳遞給學生,使課堂更加生動有趣,“‘三尺講臺,三寸舌,三寸筆,三千桃李;十年樹木,十載風,十載雨,十萬棟梁。’教師的工作既平凡又光榮,和學生們在一起很開心,看到學生們成長更開心。”

教書育人之外,張彥青還是農產品高值化加工創新團隊帶頭人。“要讓身邊的人都成為最好的自己。”對于團隊里的年輕老師,她盡心盡力給予幫助,引導他們勇于探索、承擔風險和尋求挑戰。她說,“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科研是一個厚積薄發的過程,在短期內往往看不到成效”。當一些年輕老師感到焦躁時,她會耐心引領和指導,與他們相互合作、共同成長。對于團隊里的學生,她堅持因材施教,打開他們的研究思路,針對學生特點進行個性化培養。她說,“有些學生性子急,我便時常提醒他們慢一些。而對于做事慢的學生,我就拿著‘鞭子’在后面督促他們。”在帶領學生的過程中,張彥青不斷思索并改進教導的方式,“開始時,我教導他們方式比較嚴厲,希望能夠在實驗室樹立鐵的紀律,后來意識到只靠‘一條腿走路 ’是不行的,學生需要我去欣賞和尊重他們。所以我現在剛柔并濟,尋找二者之間的平衡點。”這邊是鐵的紀律,那邊是愛的精神;這邊是高標準嚴要求,那邊是內心深處對學生的關愛與幫助。功夫不負有心人,實驗室培養的學生都十分優秀,“我們的目標是把本科生當碩士研究生培養,把碩士研究生當作博士研究生來培養。”她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每周她都會擠出時間給研究生開例會,并讓研究生輪流匯報,鍛煉他們的表達能力。得益于日久天長的鍛煉,實驗室研究生在參加工作面試用英語進行匯報時,用人單位深表詫異,而學生只是回答“我們習慣了”。而這一句話蘊含了張彥青老師多少心血與汗水——看到自己的學生在找工作的過程中脫穎而出,看到自己的學生在考博士的過程中逆襲成功,張老師深感欣慰,她說學生的成長就是自己的快樂。

“寸心言不盡,前路日將斜”。張彥青老師腳踏實地一步一個腳印地走到了今天,奮斗征程中,也深感每前進一步的努力和艱辛,所以越走越敬畏,但也越走越堅定。以夢為馬,游必有方,行勝于言,帶著這份沉甸甸的感動與收獲,她還將不斷前行,繼續著未完待寫的夢想征途。(校報記者許樂瑤)


來源: 編輯:孫佳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