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進辦公室,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桌上堆疊的實驗器材和教學資料,短暫交談后,一個熱愛教師職業、一心為校為生的師者形象便深入我心中。23年來,她始終兢兢業業,輾轉于實驗室與講臺,穩坐科研的“冷板凳”,在教師崗位上發光發熱。她是我校優秀教師、機械工程學院教授喬志霞。
“教師是個要求奉獻的職業”
1998年,從河北工業大學金屬材料專業碩士畢業的喬志霞選擇來到天商任教。她說:“教師是個要求奉獻的職業,做的是良心活,和學生打交道也可以一直保持年輕的心態。”她目前負責《工程材料》《金屬工藝學》等多門課程的教學任務。“給學生一杯水,自己至少要有一桶水。”她舍得在備課上花費精力,入職之初課上的一節課往往是課下用十倍時間備出來的,即便是現在,每節課也會用半天到一天的時間來準備,既要捋好教學思路,還要補充新近的教研成果。
課上,喬志霞會將相關企業實例引入課堂,讓學生覺得所用即所學,提升學生的學習興趣,也會提前將問題留給學生,運用預習+討論+教學的方式,提升學生參與感。在講述不銹鋼相關內容時,她以“哪些材料是不銹鋼的?不銹鋼的種類有哪些?哪些東西是由不銹鋼做成的?它為什么不銹呢?”發問,引起學生好奇心,帶動學生思考。針對不同專業,她還注重因材施教,選擇不同的內容植入課程,例如對能源專業的學生,喬志霞會以壓縮機作為授課切入點,引導學生思考零部件的材料及不同效用;針對其他專業,也會用該領域特色內容進行鋪墊和引入。
課下,喬志霞鼓勵學生參加各類比賽,提高動手實踐能力,達到以賽促教的效果。她對所帶參賽團隊一直都是高標準嚴要求,先后獲得天津市挑戰杯三等獎,獲批國家級大學生創新創業項目,并成功申請專利。帶隊參加2019年全國金相技能大賽時,在長達數月的備賽期間,參賽學生日日埋頭在實驗室,暑假都沒有回家,精心打磨參賽作品。喬志霞也時常陪伴左右,給予學生關心和指導。最終,參賽的3名學生全部獲國家級獎項。同時,她也獲評“優秀指導教師”。
“科研一定要嚴謹”
“其實大學教師并不像外界所說的那么輕松。”除了承擔教學任務,還有科研工作要完成。多年來,喬志霞以金屬材料及其固態相變為研究方向,在材料學領域精耕細作。為了能促進教學,提升科研能力,喬志霞還攻讀了天大的材料學專業在職博士。“我一般主要利用節假日及寒暑假進行科研,經常泡在實驗室里,舍棄了很多陪伴家人孩子的時間。”迄今為止,她已經發表SCI檢索論文40余篇,其中一篇代表作在SCI數據庫中被引用100次;承擔2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2項天津市科委項目和1項中國博士后科學基金項目。在喬志霞看來,“科研一定要嚴謹,不能有‘差不多’和‘大概’心態,科學研究就是要做到避免假象,做到去偽存真。”
將科研化作實實在在的成果,是喬志霞始終堅持做的事,她認為將所學化作所用,能為社會服務,會讓她更有成就感。2010年博士畢業后,她與天津鋼管公司聯合修讀在職博士后,接觸到了精度控制領域。喬志霞介紹說,“精度控制技術對無縫鋼管生產實踐有突出作用,通過提高鋼管形狀控制中的精度,有效減少生產材料的浪費,進而降低生產成本。”從2011年起,她與團隊從研究入手,提出方案,逐步實施,2015年開始在生產中實踐。“當時真的是時刻將研究放在心上,吃飯睡覺都在考慮應該如何提高成品質量。”通過數年的實踐檢驗,精度控制研究成果在2019年獲得了天津市科技進步三等獎。她也將自己未來科研規劃的重點聚焦在橫向科研上,即與企業實踐相結合,研究顯化科研理論,制造科研成品。
“核心是為大家服務”
“核心是為大家服務。”自2017年接手機械設計制造及其自動化專業系主任工作后,三年時間里,喬志霞對工作的定位就是服務二字,既要服務教師,也要服務學生。在系里工作的安排中,她盡可能地挖掘教師與團體的潛力,讓他們發揮自己的特長,做自己擅長的事情。她也樂于幫助系里的教師,愿意主動分享自己的教學和科研經驗,在她的幫助下,學院3位教師獲得天津市科技特派員項目。此外,她積極參與學院學科建設,配合學院構建研究生新型學位碩士方向,其中,機械專業工程碩士方向于今年正式招生。
喬志霞所在的教研室負責全校所有工科學生的實習任務。自我校實習廠獨立成企業后,工科學生的實習便成了一大難題。考慮到新建實訓基地的成本與可行性,學校決定與天津市其他高校進行聯合,實現資源共享,喬志霞就牽頭對各校實習基地設備情況、位置等各方面因素進行考量,與天津工業大學、天津理工大學達成基地共享協議,為學生解決了實習場地問題。由于協作單位接待實習的能力、場地有限,實習時間難免會安排到周日。對于喬志霞和教研室的教師而言,周末加班帶實習是常有的事,但他們習以為常,默默堅守。談及金工實習對學生的意義,喬志霞說:“金工實習是學生第一次,也許是最后一次真正深入企業工廠,親自操作機床等專業設備,實踐所學知識,對于他們未來的專業成長大有裨益。”(審稿:楊璐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