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日,人民網報道我校管理學院優秀校友劉銘源搶險救災先進事跡。劉銘源,2006年9月至2009年6月在我校管理學院攻讀企業管理專業碩士研究生。碩士研究生畢業后曾在中鐵四局、中鐵十局等單位就職,現任中國中鐵總承包公司西藏工程指揮部指揮長,多次榮獲中國中鐵先進個人和局集團公司十大標兵等多項榮譽稱號。他統籌指揮中國中鐵參與日喀則陳塘鎮S514阻斷道路搶險救災、定日6.8級地震搶險救災及災后重建,收到國務院抗震救災指揮部辦公室、國務院國資委、西藏自治區交通廳和中國中鐵黨委等上級單位表揚信,他所在的指揮部被應急管理部評為全國先進集體(記三等功)。
報道原文如下:
劉銘源:搶險救災中的鋼鐵脊梁
2024年7月至2025年初,西藏日喀則市定結縣陳塘鎮接連遭遇特大洪澇與地震災害。在這場驚心動魄的生命救援中,中國中鐵西藏GBF公路二期工程指揮長劉銘源帶領團隊兩度臨危受命,書寫高原搶險的責任擔當。

在西藏日喀則昂仁縣,中國中鐵總承包公司搶險救災前線指揮部指揮長劉銘源(左二),帶領搶險人員實地查看道路情況,商討板房運輸方案。中鐵(廣州)投資發展有限公司供圖
生死競速筑坦途
2024年7月,印度洋暖濕氣流引發的特大洪水撕裂省道514線,陳塘鎮頓成孤島。時任中國中鐵西藏GBF公路二期工程指揮長的劉銘源聞令而動,率隊挺進災區。面對12處斷崖式坍塌,他創新采用"分段攻堅、立體作業"模式,帶領團隊在平均海拔4500米的高原鏖戰20個晝夜。隊員們在零下15℃的嚴寒中輪班作業,機械轟鳴聲穿透寂靜夜空,最終提前5天搶通"生命線"。當第一輛救援車駛入藏嘎村時,滯留游客熱淚盈眶的場景,成為這場硬仗最溫暖的注腳。
余震烽火煉真金
2025年1月7日,定日縣突發6.8級地震,劉銘源再次披掛上陣,擔任中國中鐵抗震救災前線總指揮。面對余震不斷的險境,他統籌調度13家單位16支隊伍星夜馳援,創新建立"網格化救援+流動補給站"機制。在海拔5000米的安置點,搶險隊員以驚人效率刷新救援紀錄:折疊板房安裝最快2分7秒/套,單日裝卸物資超400噸。當6歲藏族女孩小卓瑪捧著新書露出笑容時,這位鐵漢指揮官動情地說:"看到孩子們能繼續讀書,再苦都值了。"17個晝夜鏖戰,1500套板房拔地而起,9萬平米場地煥然一新,這份"中鐵答卷"彰顯央企擔當。
高原豐碑映初心
從搶險先鋒到重建標兵,劉銘源始終堅持靠前指揮、安全至上、快速響應。在兩次重大災害救援中,他累計駐守高原超30天,日均工作16個小時以上。在阿里-23號項目(海拔5800米),他帶領團隊創下87天貫通18公里的奇跡,較合同工期提前11個月,獲有關單位通令嘉獎。如今,他正投身定日縣曲洛鄉措昂村災后重建,要讓重建新村成為雪域高原的幸福標桿。(寧玉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