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1日,《天津日報》(理論創新版)刊發經濟學院張圓副教授理論文章。文章以中國式現代化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視角出發,從加強頂層設計、打造綠色經濟引擎、創新驅動引領發展、強化生態環境保護及建立全面評估與公眾參與機制五個方面為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提供對策建議。
報道原文如下:
以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理念
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
張 圓
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指出,中國式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必須完善生態文明制度體系,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積極應對氣候變化,加快完善落實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的體制機制。中新天津生態城是新時代天津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低碳轉型的重要載體。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應探索生態優先、綠色發展的新路徑,通過綠色低碳產業發展、智慧城市塑造與生態環境保護等措施全面提升競爭力與影響力,努力建設國家綠色發展示范區。
一、加強頂層設計,統籌協調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發展
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需要科學的頂層設計和強有力的組織領導,通過政策創新和制度設計,為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可持續發展提供強大動力。一是優化政策框架,建立綠色發展指標體系,逐步形成中新天津生態城制度化、常態化管理模式。二是鼓勵企業與金融機構通過發行綠色債券、設立綠色投資基金等方式參與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對參與綠色建筑、清潔能源和生態修復項目的企業提供稅收優惠和財政補貼,降低投資風險和成本,吸引更多的經營主體參與。三是構建跨部門、跨領域的協同機制。通過政策對接與信息共享,強化綠色產業、基礎設施建設等關鍵領域的優化配置,確保各職能部門在規劃和實施過程中形成合力,推動政府主導與市場力量相結合,最大化提升資源利用效率。
二、打造綠色經濟引擎,激活中新天津生態城發展動能
發展綠色低碳產業是協同推進經濟高質量發展和生態環境高水平保護的必由之路,通過構建綠色低碳產業集群,促進中新天津生態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雙贏。一是加快清潔能源和新能源的推廣應用,提升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風能、太陽能、氫能等綠色能源,建設分布式光伏發電系統和智慧能源管理平臺,探索氫能綜合利用體系。二是依托天津的工業基礎和創新能力,著力發展綠色高端制造業,打造新能源汽車、電池儲能等產業鏈。鼓勵企業開展關鍵技術研發,提升動力電池、電機控制系統、車載智能系統等核心技術水平,形成具有國際競爭力的綠色制造產業集群。三是發展綠色建筑和生態旅游產業,推行低能耗建筑、超低能耗建筑和裝配式建筑標準,利用中新合作優勢,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綠色建筑和生態旅游示范區,使得中新天津生態城經濟增長與生態保護相得益彰。
三、創新驅動引領發展,構建智慧生態宜居城市
智慧城市建設是實現城市管理現代化、提升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途徑,中新天津生態城大力推進“智慧城市”建設,將進一步增強城市吸引力和居住幸福感。一是大力發展智能化能源管理系統。利用物聯網、云計算和大數據技術,實現電力等能源的智能調度和精細化管理。二是完善智慧交通管理系統,發展智能車路協同技術,優化公共交通網絡,推廣電動公交、共享出行等綠色交通方式,解決交通擁堵和排放問題,提升城市通行效率和居民出行體驗。三是整合生態環境監測數據、城市管理數據和社會服務數據,建立中新天津生態城大數據平臺,通過智能感知、智能決策和智能調度,實現管理的全方位智能化。
四、強化生態環境保護,打造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城市
生態環境是城市可持續發展的基礎,要通過實施全方位的生態保護措施推進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一是全面加強生態環境保護與修復,實施藍天、碧水、凈土三大保衛戰。推進河湖綜合治理和海岸帶生態修復,提升水體生態功能。加大沿海灘涂、濕地的保護與修復力度,建設生態濕地公園和濱海生態廊道,增加城市綠地面積,構建健康穩定的生態系統。二是加強綠化工程,擴大城市綠地、林蔭道和立體綠化,推行屋頂綠化和垂直綠化,打造藍綠交織的生態景觀。三是進一步提升居民的生態文明意識,通過廣泛的宣傳和教育,推廣綠色生活方式,鼓勵居民積極參與垃圾分類、節能減排和綠色消費。組織環保志愿服務,開展植樹造林、生態環境監測等社區環保活動,推動全社會共同參與生態保護建設。
五、建立全面評估與公眾參與機制
建立全面評估與公眾參與機制對于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具有重要作用。科學的評估機制能夠確保建設的質量與效果,及時發現并糾正存在的問題,而公眾的廣泛參與不僅能增強項目的透明度與社會認同感,還能促進各方力量的有效融合,推動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的持續優化。一是引入第三方評估機構,獨立審計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生態環境質量、項目實施效果和居民滿意度,通過第三方評估,能夠確保各項建設措施的透明性和公正性,提升評估結果的可信度和客觀性。二是組織開展環保志愿服務、社區環保講座、綠色市民評選等活動,鼓勵居民以實際行動支持中新天津生態城的綠色發展。同時,加強與媒體和社會組織的合作,增強建設過程的透明度,確保公眾能夠及時了解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進展和取得的成就。三是建立多渠道、多層次的信息溝通平臺,及時發布中新天津生態城的建設信息,廣泛征集公眾意見和建議,形成良好的互動機制。定期舉行中新天津生態城開放日、公眾聽證會等活動,讓居民深入參與中新天津生態城的規劃和建設,增強公眾對中新天津生態城建設的認同感和歸屬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