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7日,我校經濟學院院長梁學平教授做客《天津日報》9版思想會客廳欄目,就“固本求新 擦亮‘津字招牌’”話題,與日報評論員開展對話。他指出,老字號老品牌是天津工商業發展的“金字招牌”。它們廣泛分布在食品、工業、文旅等各個領域,既扮演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傳承者的角色,又是一支為城市引入新場景、新技術、新業態的生力軍。而且,老字號老品牌與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推動老字號老品牌創新發展有助于打造高品質生活,點旺城市煙火氣。
報道原文如下:
思想會客廳
固本求新擦亮“津字招牌”
對話人:
梁學平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楊建楠本報評論員
老字號老品牌是一座城市的寶貴資源。在“固本”的基礎上不斷“求新”,擦亮更多“津字招牌”,將為城市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
楊建楠:天津工商業基礎扎實,有很多老字號老品牌,用好這些資源表面看是對品牌、企業的振興,深層看則是在推動產業煥新,提升整個城市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梁學平:老字號老品牌是天津工商業發展的“金字招牌”。它們廣泛分布在食品、工業、文旅等各個領域,既扮演著歷史文化、傳統技藝傳承者的角色,又是一支為城市引入新場景、新技術、新業態的生力軍。而且,老字號老品牌與百姓衣食住行密切相關,推動老字號老品牌創新發展有助于打造高品質生活,點旺城市煙火氣。從生產角度看,老字號老品牌創新發展提升了企業經營收益,并賦予企業更豐富的品牌價值、經濟價值、文化價值。企業發展帶動產業轉型升級,推動產業走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而這些轉變又能激發整個城市創新創造的活力。
楊建楠:老字號老品牌屬于傳統產業,而傳統產業里面也有新質生產力。老字號老品牌堅持向“新”而行,將為新質生產力的發展打開更廣空間。
梁學平:老字號老品牌的價值在“老”,如老技藝、老故事、老傳統等,而出路在“新”。對于“新路”,我們要從多維度理解,通過跨界融合創新產品和服務是一種新,以數字化新技術升級企業管理體系和模式是一種新,打造具有多重體驗感的新消費場景又是一種新。對于老字號老品牌來說,要在保留其傳統特色的基礎上再融入現代元素。在求新的過程中發展新質生產力也好,借助新質生產力進行轉型升級也好,都必須與實際相結合,因企制宜、因品制宜、因技制宜。不能為了求新把老技藝、老配方、老味道丟了,要鞏固好“老”的優勢,既下好創新的功夫,也做好守正的文章。
楊建楠:我們常說“本固枝榮”,其實這與“守正”異曲同工。老字號老品牌的求新與煥新,需要建立在固本的基礎上,打好這個基礎,也有利于更好賡續城市歷史文脈。您認為,我們該如何深入挖掘老字號老品牌的歷史底蘊和文化價值,把“津字招牌”擦得更亮?
梁學平:老字號老品牌將匠人、匠心、匠藝合為一體,所形成的不只是幾門手藝、幾件產品,更是對歷史文化積淀的鮮活呈現,它們本就是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賡續綿延的重要載體。充分利用好這些載體,要將已有的傳統文化、技藝與當代時空場景相結合,以現代化的形態展現出來。像祥禾餑餑鋪、桂順齋等老字號,通過直播、發布視頻等方式展示產品制作流程、講述傳統技藝的歷史延承和文化典故,讓品牌“老”的魅力以年輕新潮的方式重新被看見、被認識、被認可。守正是為了更好地創新,最終實現品牌之“老”與時代之“新”的雙向奔赴。
楊建楠:開放是天津的城市基因,生長于斯的老字號老品牌也在積極“走出去”,變得國際范兒十足。今年廣交會上,蘆臺春、達仁堂等老字號紛紛亮相,受到關注。老字號老品牌“走出去”,也將推動“天津制造”迭代升級。
梁學平:老字號老品牌“走出去”,一是走出津門,開拓國內市場,尤其要抓住新一代消費群體的需求,讓產品、服務乃至整個品牌都更年輕化。二是走出國門,走向國際市場。民族品牌提升國際范兒先要有民族范兒。企業從包裝到產品設計都可以融入文化元素,以增強自身在國際市場的辨識度、競爭力,這也是展示中國文化的有效方式。當然,有國際范兒的品牌必然要與國際接軌,既與國際化的消費需求、產品服務的標準化要求相接,也積極接入國際化的營銷模式。結合新技術、新模式把老字號老品牌的產品傳播出去,文化、技藝傳承下來,不斷創新其表達、豐富其內涵,這些陪伴一代代人的“老朋友”不僅能“走出去”,而且會走得更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