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8日,天津新聞廣播《理論與實踐》節目推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專家訪談》,圍繞“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主題專訪我校經濟學院院長梁學平教授。
梁學平表示,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國家將2024年定為“消費促進年”。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有力促進了經濟循環的暢通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當前消費主要呈現消費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優化,新型消費的市場潛力不斷顯現,消費場景的融合化、數字化、沉浸式,梯度消費的格局已經形成的特點。當前擴大消費客觀上需要關注消費品市場供需平衡、居民消費傾向穩步提升、消費生態體系優化等問題。對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梁學平提出四點建議:一是,積極增加高質量供給,推動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二是,積極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提升居民消費傾向;三是,健全擴大消費的激勵機制,增強消費的激勵效應;四是,優化消費生態體系,提高居民消費意愿。
采訪報道原文如下:

節目音頻內容
為深入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天津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理論與實踐》節目繼續推出《學習貫徹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系列專家訪談》,今天為您邀請到的專家是: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學平 。這次訪談的主題是“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
您好! 梁學平院長,歡迎您做客《理論與實踐》節目為大家深入解讀三中全會精神。
梁學平:聽眾朋友們,大家好!
主持人: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提出“加快培育完整內需體系”“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減少限制性措施,合理增加公共消費,積極推進首發經濟”。先請您分析一下:擴大消費的重大意義。
梁學平:好的。2024年7月30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強調,要以提振消費為重點擴大國內需求,經濟政策的著力點要更多轉向惠民生、促消費。
消費是經濟發展的三駕馬車之一,國家將2024年定為“消費促進年”。今年以來,國務院先后出臺了推動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行動方案、關于促進服務消費高質量發展的意見等政策,2024年上半年最終消費支出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60.5%,是經濟增長第一拉動力。
天津市積極提升城市開放度和活躍度,發揮消費集散輻射作用,加快推動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出臺了加力支持消費品以舊換新工作實施方案、進一步優化支付服務提升支付便利性實施方案、促進現代服務業高質量發展實施方案等政策,持續激發有潛能的消費。天津市1—8月份全市限額以上單位可穿戴智能設備零售額同比增長2.1倍、智能家用電器及音像器材零售額增長21.6%、新能源汽車零售額增長16.4%、全市限額以上單位餐費收入同比增長4.5%,中秋假期接待游客687.75萬人次,游客總花費達60億元。
居民消費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升,有力促進了經濟循環的暢通和新發展格局的構建。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必須把握消費的發展趨勢和特點,完善擴大消費需求長期穩定的機制、政策,使居民有穩定收入能消費,沒有后顧之憂敢消費,優化消費生態愿消費。
主持人:接下來請您分析一下當前消費的特點都有哪些?
梁學平:當前消費主要呈現以下四個方面的特點:
(一)消費需求結構不斷升級優化
隨著人口結構、居民收入水平、消費理念的變化和人工智能、工業互聯網、物聯網、大數據、云計算、虛擬現實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深刻影響,當前消費需求呈現出物質型消費、生存型消費、數量型消費為主向服務型消費、發展型消費、質量型消費為主的升級趨勢,消費者更加關注產品消費的品質化、品牌化、智能化、健康化,其中文旅、體育、健康、休閑等提供情緒價值的服務消費備受青睞。2023年我國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比重為45.2%,2024上半年居民人均服務性消費支出占比升至45.6%,前7個月服務零售額同比增長7.2%,增速比商品零售額快4.1個百分點。
(二)新型消費的市場潛力不斷顯現
新一代信息技術多維度賦能著消費的新模式、新業態和新場景,數字消費、綠色消費、健康消費的空間不斷拓展,新能源汽車、智能家居、國貨“潮品”的消費快速增長,“互聯網+養老”“互聯網+醫療”“互聯網+文旅”等社會服務新模式也在加快發展,新型消費已經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2024年7月份,新能源汽車零售量同比增長36.9%(滲透率達51.1%),限額以上單位體育娛樂用品類、通訊器材類零售額同比分別增長10.7%和12.7%。
(三)消費場景的融合化、數字化、沉浸式
當前,消費者更加注重展現自我和關注自我,更加追求消費的“質價比”、個性化體驗和興趣圈層,消費偏好的變化推動了消費需求的多向互動,呈現出“購物+休閑+娛樂+文化+美食+教育+旅游”全方位融合的態勢。消費市場已經邁入“數字化”的時期,線上服務消費逐漸成為主流。在產品功能的基礎上,為消費者提供沉浸式的溝通場景、交易場景和消費場景,有助于提升消費的氛圍力。例如,“抖音+餐飲”模式打通了美食發現、即時下單、即時分享的環節,“抖音+直播+團購”模式打通了商品瀏覽、即時下單的環節,為消費者提供便捷實時的購物體驗。
(四)梯度消費的格局已經形成
目前,與年齡層次、購買力、需求偏好相匹配的梯度消費格局基本形成,“50后”“60后”人群更加關注養老、醫療健康等消費,“70后”“80后”人群更加注重健康養生、休閑娛樂等消費,“90后”普遍關注教育培訓、文化娛樂、家庭服務等新型消費。受多元化社交媒體的影響,消費話語權已向年輕一代過渡和轉移,年輕一代逐漸成為消費的主力軍。年輕一代尤其是Z世代(1995~2009年出生的新生代人群)對教育、游戲、電競、健身、美妝、萌寵、國潮文化具有強偏好,預計消費規模超4.94 萬億元。
主持人:您剛才談了當前消費的特點和趨勢,總體呈現優化升級、潛力釋放的格局,那擴大消費還需要哪些問題?
梁學平:當然了,當前擴大消費客觀上需要關注幾個比較重要的問題:
(一)消費品市場供需平衡的問題
當前,消費者追求發展型、服務型消費,消費需求日益呈現個性化、多樣化、體驗化、品質化,新的消費需求、消費形態、消費模式不斷涌現且更加細分迭代,消費品市場存在著中低端產品供給過剩、中高端產品供給不足等問題。
(二)居民消費傾向穩步提升的問題
收入的增長是促消費長效機制的重要基礎,當前城鄉居民的消費傾向一定程度上受到資產收入增長慢、就業結構低端化的影響。另外,受收入預期、就業預期的的影響,城鄉居民的預防性儲蓄動機增強,進而影響了居民消費傾向。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收入分配和就業制度,健全社會保障體系,增強基本公共服務均衡性和可及性等,相信這些舉措會對消費穩定增長起到支撐作用。
(三)消費生態體系優化的問題
一是消費生態體系中的“硬”環境建設問題。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要求完善流通體制,加快發展物聯網,健全一體銜接的流通規則和標準,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第一,農村商品流通基礎設施依然存在“最后一公里”的短板,部分地區的城鄉區域便民化商業網點、部分街道社區居民生活配套設施的供給相對不足,降低了居民消費的時空便利性、可得性。第二,入境服務消費的便利化設施體系和服務體系還需完善,面向外籍消費者支付便利化服務體系需要加快建設。
二是消費生態體系中的“軟”環境建設問題。文體娛樂、醫療服務、信息服務、餐飲住宿等消費領域涉及價格、質量等方面的管理機制還不優化,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消費者的消費信心和消費風險。部分消費領域特別是新型消費活動的產品標準體系、信息披露體系、社會信用管理體系、數據安全監管體系、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有待進一步健全。
主持人:結合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您作為長期研究消費領域的專家,對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有哪些政策建議?
梁學平:(一)積極增加高質量供給,推動更高水平供需動態平衡
一是積極優化新型消費的供給品類。第一,大力發展“首發經濟”,鼓勵引入品牌首店、新品首發、時尚首秀等新業態,充分發揮“以首帶面”的品牌IP效應。第二,積極培育壯大老字號國貨潮品新型消費增長點,多維打造國貨潮品新品矩陣,加快推動“品牌+潮牌”跨界創新,大力發展老字號國貨潮品定制產品,積極引導老字號品牌“走出去”。第三,推進電子商務、直播經濟、在線文娛等數字消費規范發展,加快新型消費商圈的建設,不斷豐富消費體驗中心、休閑娛樂中心、文化時尚中心等新型消費載體。第四,加大對各類新型消費業態、模式和場景的支持力度,牽引帶動社會資本的投入,促進智慧家居、智慧家電、可穿戴設備等新消費產業的發展。
二是積極發展深度融合的高質量服務消費。第一,積極發展多樣化、個性化、定制化的涉外文旅產品服務,加快培育海島、郵輪、低空、沙漠等旅游業態,不斷提升涉外旅游服務的標準化、智能化水平。第二,活化文旅商資源,深度培育“旅游+”特色消費場景和產品供給,擴展多元形態,將活動“流量”變為消費“留量”。第三,因地制宜打造“鄉村旅游+”新業態,積極拓展美麗田園、景觀農業、農耕體驗、野外探險、戶外運動、研學旅行等鄉村旅游業態,引導鄉村旅游合作社發展壯大。第四,加快醫療、養老、健康等康養服務深度融合,完善“互聯網+醫療健康”的醫保政策,構建“養、護、防、療、康”五位一體的康養消費體系。
三是積極提升綠色消費潛力。第一,加快推動商貿流通、交通運輸、倉儲物流、廣告會展、餐飲購物等重點行業加快綠色轉型,打造綠色物流、綠色出行、綠色商場、綠色餐廳、綠色會展等服務業態。第二,擴大多領域、全周期的綠色服務有效供給,鼓勵發展合同能源管理、節能診斷、節能評估、節能環保融資、第三方監測等綠色服務。
四是積極創新消費場景。第一,加速推動多種多樣的數字技術與商貿服務業態有機融合,大力發展高體驗、交互式的數字消費新場景。第二,加強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星遙感、虛擬現實等新技術在服務消費領域的融合應用,打造更多跨界融合場景。第三,積極引導商貿服務、交通運輸、文化旅游、醫療健康等重點服務業構建“數字+服務”的服務網絡體系,提升行業全鏈路的數字化滲透率,提高數據要素的應用支撐與服務能力。
(二)積極提高居民收入和保障水平,提升居民消費傾向
二十屆三中全會《決定》強調“健全保障和改善民生制度體系”,提出“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完善就業優先政策”“健全社會保障體系”。
一是多渠道增加城鄉居民的持久性收入,穩定居民收入預期。第一,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切實提高勞動要素、人力資本、知識資本等要素在收入分配中的比重,健全企業分紅制度、薪酬激勵機制,增加中低收入群體要素收入,充分發揮資產收入對消費的拉動作用。第二,落實好就業優先政策,積極拓展市就業空間,加強重點群體就業精準幫扶,完善再就業服務體系,優化農民工就業渠道,夯實居民收入增長和消費擴大的基礎。
二是合理擴大公共消費支出規模,降低居民的儲蓄預防動機。第一,適度加大教育、醫療、養老、保障性住房等方面的財政支出,通過財政資金牽引社會資本加大對教育、醫療、養老、育幼、體育等領域的投入,消除居民擴大消費的后顧之憂。第二,完善社會保障體系,科學調整保障標準和受益標準,不斷擴大新業態、新產業、新模式就業人群的社會保險覆蓋面,加強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權益保障,提升居民的消費意愿和能力。
(三)健全擴大消費的激勵機制,增強消費的激勵效應
一是積極健全擴大綠色消費的激勵機制,通過完善稅收減免、財政補貼、政府采購等工具箱,實施支持綠色低碳發展的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標準體系,提升綠色消費水平。
二是積極完善新能源汽車、電子產品等大宗消費品以舊換新相關政策,加大對消費品報廢更新和置換升級的政策支持力度,尤其是加大對報廢消費品回收拆解企業的財政補助力度,鼓勵和引導商業銀行、汽車金融公司、消費金融公司等提升消費品以舊換新的金融服務能力。
(四)優化消費生態體系,提高居民消費意愿
一是加強消費生態體系中的“硬”環境建設。第一,推進農村商品流通基礎設施“最后一公里”的建設,健全縣鄉村、街道、社區便民商業網絡體系,提高居民消費的時空便利性、可得性。第二,完善入境服務消費的便利化設施體系和服務體系,加快在高頻消費場景新建或提升便利化設施,完善外幣兌換、外卡受理、移動支付、現金支付、賬戶服務等支付便利化服務體系,全力打造面向外籍消費者的“便利支付示范商圈”。
二是加強消費生態體系中的“軟”環境建設。第一,建立科學合理的價格機制,加強消費質量管理,建立完善的服務質量標準。第二,健全消費信用體系、信息披露體系,加強新型消費活動領域的監管,為消費者提供放心、安全的消費保障。第三,健全消費者權益保護機制。完善假冒偽劣產品的懲罰性賠償制度和品牌保護協調機制,加大互聯網、新媒體等領域產品服務消費的權益保護力度,完善新媒體營銷領域的消費者、社會監督評價機制等。
主持人:今天梁院長侃侃而談,圍繞“完善擴大消費長效機制 持續促進消費穩定增長 ”這一話題,深入淺出地分析了擴大消費的對策與建議, 最后,非常感謝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教授,(天津市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研究員)梁學平做客天津廣播電視臺新聞廣播《理論與實踐》節目為大家深入解讀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精神,謝謝您!
梁學平:謝謝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