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9日,我校經濟學院院長梁學平教授做客《天津日報》9版思想會客廳欄目,就“營造‘近悅遠來’的開放創新生態”話題,與日報評論員開展對話。他指出,我們能從創新生態的營造中,看出一個地區對產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和支持。產業發展所需的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豐富的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金融服務體系、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皆在其中。
報道原文如下:
思想會客廳
營造“近悅遠來”的開放創新生態
對話人:
梁學平天津商業大學經濟學院院長
孫一琳本報評論員
營商環境是企業生存發展的土壤。營造良好的開放創新生態,讓“土壤”更加肥沃,產業發展才能更具活力。
孫一琳:良好的開放創新生態帶來的是更穩定的市場預期、更大的市場空間和更多發展機遇,能夠不斷提高一個地區對經營主體的吸引力,讓更多企業“慕名來”。
梁學平:我們能從創新生態的營造中,看出一個地區對產業發展的長期規劃和支持。產業發展所需的有針對性的扶持政策、豐富的人力資源、完善的基礎設施、健全的金融服務體系、良好的科技創新環境皆在其中。同時,一個擁有良好創新生態的地區,提供的是可預期的廣闊市場空間,更容易吸引企業關注和投資,也能更好推動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協同發展,進而激發產業集聚效應,提升產業競爭優勢。這是企業的信心之源,也是以商招商、以鏈招商、以會招商、以園招商的關鍵,可以不斷吸引大項目、好項目、好企業落地。
孫一琳:營造開放創新生態,要有產業視野,不能只停留在“一企一策”上,而是朝著“一業一策”轉變。可以圍繞傳統產業轉型升級、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壯大、未來產業的前瞻布局,在重點領域、環節和區域先行探索。
梁學平:產業在向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的進程中,會涌現很多新技術、新模式、新產品、新業態,相對應的要有新制度、新平臺、新體系。舉個例子,生物醫藥健康產業是天津經開區的主導產業,針對產業發展面臨的共性問題,天津經開區加強生物醫藥健康產業知識產權協同運營中心建設,構建生物醫藥健康知識產權數據庫,促進專利轉化。用更有影響力的產業創新中心、成果轉化平臺、科技企業孵化平臺去解決主導產業發展、新興產業培育中的共性技術服務難題,才能滿足經營主體不同階段的發展需求,真正為企業謀創新、闖市場保駕護航。
孫一琳:您提到產業發展的不同階段,經營主體會產生不同的需求,這其實也對營造創新生態提出新的要求。那么,如何及時為各類經營主體提供量身定制、優質高效的服務保障?
梁學平:隨著產業發展,企業對科創服務體系、知識產權保護、融資、“新基建”建設等有更多的需求和期待。這需要我們把發揮政策效力與激發經營主體活力結合起來,以更精準的政策打通產業發展的堵點,解決企業關心的痛點。除了在政策供給上要有產業視角、注重與產業需求的精準匹配外,更重要的是在政策執行和效果評估上聚焦企業個體。政策執行中重視企業對政策落實中痛點、堵點、難點問題解決的主觀感受,定期對政策執行情況進行回頭看和效果評估,一旦發現問題及時調整,加強部門協作和區域聯動,才能更好發揮政策的導向和扶持作用,支持產業的發展不斷邁上新臺階。
孫一琳:如果把開放創新生態的打造視為一個鏈條,有關部門主導的政務服務只是其中一個環節,還有以其他各類機構主導的科創服務、金融服務等專業服務,環環相扣。如何激發各類專業服務機構與生態“共建者”的潛能?
梁學平:激發這種潛能,要著眼于破除制約各類專業服務機構釋放活力的體制機制障礙,充分調動各類專業服務機構的主觀能動性。比如通過政策引導與激勵,提高參與共建的積極性;搭建合作平臺、行業論壇等,為“共建者”提供更多深入參與行業發展的機會;健全服務質量標準和評價體系、優化認證評級體系,讓服務機構能夠根據反饋持續改進服務,形成各類專業服務機構與“共建者”深度融合、良性互動的狀態,實現企業及機構間在信息流、資金流、技術流、人才流等方面的集聚整合,產業發展也會更具活力。
